據新華社電 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17日聯合發佈的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》指出,我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物超標率為194%,主要污染物為鎘、鎳、銅、砷、汞、鉛、滴滴涕和多環芳烴。廣東地質部門日前研發出一種新的土壤修複材料,稱可減少土壤中的重金屬進入農作物,有望大面積推廣。
  對深受“毒大米”“毒蔬菜”之苦的公眾來說,新技術手段是否為福音?從土壤安全到“舌尖上的安全”還有多少路要走?
  項目推廣尚需時日
  廣東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日前宣佈稱研製出一種新型土壤修複材料,該材料對主要毒性重金屬鎘、鉛、銅、鋅有強烈的吸附能力。在鎘含量超標10倍的污染土壤中進行水稻盆栽試驗發現,“降鎘”有效率達90%以上,且材料製備成本大幅度降低。
  該中心總工程師劉文華說,這種修複材料適合珠三角地區典型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。該中心通過小白菜盆栽模擬應用對比試驗、水稻盆栽模擬修複試驗及野外場地示範修複應用試驗表明,材料吸附重金屬效果明顯。
  “以重金屬鎘為例,使用修複材料後,盆栽小白菜的鎘含量對比降幅在35%到83.9%之間;野外場地平均降幅超過30%;稻米中鎘含量對比總體降低了90%以上。”劉文華說。
  但目前,該項目仍是“階段性成果”,推廣應用尚需時日。劉文華說,未來至少需要兩年開展大田試驗,特別是在10畝以上面積的“鎘米”產地農田進行示範。
  費用仍是修複難題
  公開資料顯示,我國140萬公頃污染灌溉區中,遭受重金屬污染土地面積占農田灌溉區面積的64.8%;珠三角地區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土壤占土壤總面積的22.8%,主要超標元素為鎘、汞、砷、氟,廣佛一帶重金屬污染尤甚。
  面對形勢日趨嚴峻的土壤重金屬污染,“土壤修複術”能否讓“毒大米”“毒蔬菜”離我們而去?
  對此,農業專家表示,當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“家底不清”困擾了土壤修複治理。不少地區針對耕地重金屬現狀的調查分析較少,缺乏全面具體的數據,缺乏對重金屬狀況的整體判斷和權威評估。另一方面,對稻米、蔬菜等農產品重金屬含量的監測力度也遠遠不夠。
  此外,費用仍然是橫亘在土壤修複面前的一道難題,農田修複的資金籌措尤為棘手。廣東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主任馮超說,由於很多農田污染責任不明,“污染者付費”的原則無法執行,作為土地使用者的農民更無力承擔土壤修複的成本。
  “農田修複應該是一項公益事業,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。”劉文華說,“由於土壤修複不可能見到經濟效益,一些地方政府在農田實驗和治理資金配套上明顯動力不足。”
  廣東省環保廳副廳長陳敏在2013年廣東省人大組織的一次調研中介紹,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出台,從國家到省級對土壤環境保護相關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,缺乏污染環境修複以及環境風險評估等技術規範和管理制度,使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缺乏依據。
  一些專家認為,國家有關部門應幫助、督促地方用信貸、稅收等市場手段督促企業主動減少各類污染排放,率先嚴格治理已有的各種污染、嚴格控制新增的土壤污染;同時,應打破管理部門分割,統籌各方力量,建立完善覆蓋國土、農業、環境等各領域的土壤污染監測體系和管理體制,率先建立起土壤污染的行政問責制度,在全國範圍內謀求土壤污染治理的“治本”之策。編輯: 鄔嘉宏  (原標題:廣東研發新土壤修複材料 資金制度均為“攔路虎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pzbxbxf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